
- 遵守一句承諾 奉獻一份愛心(12月19日)
- 傳承《晉綏日報》的血脈(12月11日)
- 永遠懷念抗日老前輩嚴波阿姨(11月12日)
- 清華園里話傳承(11月01日)
- 永遠的思念(10月24日)
- 留住那段歷史(10月09日)
- 他說 — 為老區再拼搏一把(09月26日)
- 黑茶山下那片烈士家園……(09月25日)
- 永遠懷念晉綏老前輩莊靜阿姨(09月23日)
- 做好紅色基因的傳承和傳播(09月18日)
脫貧攻堅路上 興縣人大代表在行動
發布日期:2019-12-30 10:38 來源:興縣新聞網 作者:李文慶
近日得知一位人大代表按照“一村一品一基地”的思路,走出了致富路,又用“三變”模式帶領二十戶貧困戶增收,走上了脫貧路,深受感動!于是在今年11月的一天專程去拜會了他。
56歲的李春生是興縣康寧鎮烏門村人,看上去是目不識丁的一位老大粗,其實他是有膽識、有頭腦、粗中有細之人。在一下午的交談中,感覺到他的為人處事誠實大方,在創業中又能預想到微小的細節,把握好分寸,更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的經營理念,使他的養牛專業做成品牌。
一村一品一基地
在農村光靠單一種地年年原地踏步,農民要想富,必須在種養殖業上創品牌。既是縣人大代表又是村委主任的李春生,十年前仔細琢磨過,怎樣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憑著自己會飼養牛的特長,選擇了自籌資金養牛致富。養牛是可持續性的一門專業,前景也是李春生一直看好的,這也讓他看準了,自從他養牛后,牛價一路飚升。
十年前李春生剛開始養牛,買了兩頭母牛,三頭小牛起家,那時候還能放養,春、夏、秋季節時,把牛趕到村東溝后的山梁放養,晚上也不回家。他在種完地的每天傍晚,和老婆用三輪車拉上水,到了山坡底再用塑料桶提水到半坡,呼叫牛下來喝,習慣了的牛到時候就會自動來到半坡等待。到冬天雪閉山封時,牛才回村喂養,他養的牛存欄數在逐年遞增,到現在已有三十七頭,收入也從兩三萬元增到去年的十八萬元。2013年李春生在自己的土地上填壕墊溝,投資建牛場,他的牛場占地近十畝,兩院能容納200余頭牛,使他的圈養上了規模。
李春生養牛致富帶動了全村農戶養牛的積極性,家家戶戶早幾年就陸續養起了牛,現在村里養牛戶有:馬乃云13頭、馬乃平9頭、王香平7頭、馬寨平6頭、高利云6頭,還有6戶共養12頭。221人的小村常住人口(包括老弱病殘)30人,實有存欄90頭。村經濟合作總社成立后仍然打養牛的品牌,集體修起了牛圈,供散養戶使用,準備大種苜蓿解決全村牛的飼草問題。
李春生還特別注重品牌效應,用高價引進一頭西門塔爾種牛,使烏門村生產的小牛都是優良品種。在周圍古會期交易時,只要是烏門村的牛就能賣上好價錢,平遙、文水客商每年到收牛季節就會直奔烏門村。烏門村的養牛在李春生的帶領下,做到了一村一品牌,成為全縣的養;。
李春生的養牛經
李春生不只是養牛的好把式,經過十多年的經驗積累,已成為養牛專家。他對牛的飼料、飼草、調料的添加、發情、配種、生產期和出欄期的計算、飼養的方法掌握的非常準確。每年入冬就在飼料中加少量豬油,來潤腸、開胃、長膘,發情前的母牛加的多一些,增加營養,能按時發情。產下后的小牛養三個月,正能趕上黃金價位,賣個好價錢。牛一般只有感冒和肚脹兩種常見病,以前是請獸醫打針、輸液,藥費就的花1千多元。后來凡遇感冒精神不振時,干脆2盒霍香正氣水灌進去,立馬見效;遇肚脹時5盒保和丸一次灌進,癥狀消除。這樣既省事又省錢又見效快,這就是他的科學與實踐相結合的飼養方法。
別人養牛是死養,就是買下牛后只顧養,李春生的養牛是活養,除過母牛生產的小牛增加存欄數外,其它牛和小牛也都得盤活經營,他不但與縣外客商有聯系,周邊的集鎮古會都要參加,對行情了如指掌,對每頭牛的身價有慧眼獨到的功夫,凡能出欄的大牛都是高價賣出,再低價買入小牛。既增加存欄數,又能盤活資金,在倒騰中盈利。反正不管大牛小牛,每頭牛每年盈利達到1萬元。他雖沒有文化,但早已念通這本養牛經。
在三變改革大潮中帶領脫貧
2016年李春生成立了種養專業合作社,他吸收不具備養牛條件的二十戶貧困戶參股,每戶用政府下撥的1萬元扶持資金,以資金變股金,股金變股東的形式,參加合作社的分紅,他們不參與合作社的經營,不管合作社的賠賺,不擔任何風險,年終分干股1千元,在政府的主導下,簽了合同,讓大家都放心。李春生合作社一年要承付2萬元的紅利分紅,而這除外,最重要的是20萬的股金要運作好,不能打了水漂,因為到期了合作社要負責歸還本金,這才是壓力,但為了貧困戶增收脫貧,李春生甘愿帶頭擔當。
村里的養牛指導,每家的買進賣出都的他親自幫忙,家家有困難也找他,李春生成了全村的大忙人。
著力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激活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也是撬動脫貧摘帽的一大杠桿,更是黨和政府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值的新舉措,具體政策、體制資金已經下拔,村經濟合作社已成立,人人正忙著尋找合適產業項目時,李春生即在“三變”改革的大潮中率先邁出了可喜的步伐。這時候人們都想起了養牛多年的李春生,一批批去烏門村學習取經者絡繹不絕,李春生又成了大紅人。
編織夢想,貴在堅持——是李春生走出的養牛路。
也是一位人大代表帶領群眾走出的脫貧路。(李文慶)
本站編輯:杜瑞
主辦: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 晉ICP備15001143號-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辦公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廣安路9號院國投財富廣場4號樓313/314 郵編:100073 電話:010-63395639/63395661 郵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