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o8ciq"></center><center id="o8ciq"><s id="o8ciq"></s></center>

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難忘晉綏 » 晉綏人物 » 林楓 »

《晉綏日報》與林楓的新聞文教思想

發布日期:2019-07-16 13:19    來源: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    作者:杜超
   編者按:《抗戰日報》(《晉綏日報》前身)是抗日戰爭時期晉綏邊區的黨委機關報。林楓同志作為晉綏抗日根據地創建人之一,并擔任中共中央晉綏分局代理書記,后任書記。十分重視根據地文化教育事業,尤其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從報紙創刊伊始,林楓同志就非常關心報紙的新聞采編事務,并多次要求邊區干部身體力行,親自參與寫稿工作。
1940年林楓在興縣馮家屯留影。
    1942年10月1日,中央晉綏分局作出的《關于〈抗戰日報〉工作的決定》指出:“《抗戰日報》是晉綏邊區六百萬人民的報紙,是根據地黨政軍的喉舌,是體現黨和政府一切政策的有力工具,是反映人民生活和要求的鏡子,是對敵斗爭的銳利武器。凡我晉綏邊區每個黨員都有愛護它、研究它、為它寫稿、為它傳播的責任”。
    1944年12月20日,毛主席在延安同林楓同志談話中,對如何辦好《抗戰日報》作了重要指示;氐綍x綏邊區后,林楓同志及時向分局和報社傳達了毛主席的重要指示,極大地鼓舞了廣大新聞工作者的斗志,推動了《抗戰日報》工作的全面發展。
    本篇論文是呂梁學院2019屆本科畢業生杜超同學撰寫,文章較為細致地梳理了晉綏抗戰時期林楓同志文化教育思想的發展歷程,及他對《抗戰日報》的極大關注。盡管在語言表述上,尚需歷練,但對于歷史資料的梳理和發掘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意義。同時也傳承了晉綏新聞人實事求是,踏實嚴謹的工作精神。特此編發,以饗讀者。
(紅色晉綏網)
    摘要:《晉綏日報》(前身為《抗戰日報》)與林楓的新聞文教思想是晉綏時期重要的精神財富,對于現在的文化建設和新聞文教工作仍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當年,以林楓為首的許多先進文教工作者來到晉綏根據地,用他們的文化知識與革命熱情,創建了《晉綏日報》等新聞刊物,也增強了當地民眾的民族意識和政治覺悟,提高了軍民的新聞思想與文化水平,對于抗日戰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林楓在晉綏根據地的革命工作中,其獨特的新聞文教思想得到了豐滿和充實,也對于《晉綏日報》的構建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導意義。本論文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述: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了晉綏地區當時的歷史背景,這是林楓新聞文教思想發端以及《晉綏日報》創建的前提。第二部分主要論述了林楓的新聞文教思想對于《晉綏日報》在創建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影響和指導作用,《晉綏日報》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出現的問題和矛盾和讓林楓對自己的文教思想進行了反思和改進。第三部分著重論述林楓在晉綏地區形成的獨特的新聞文教思想對于當代的積極作用。
    林楓為《抗戰日報》創刊號題詞,“抗戰日報應該是領導人民抗戰到底,團結到底的報紙”。
    引言
    《晉綏日報》是中國十四年抗戰生涯中最輝煌的產物,它是那段閃閃發光的崢嶸歲月的見證者之一。在戰亂頻仍的時代,中國的新聞事業跌跌撞撞地起步和成長。林楓先生作為晉綏邊區的黨委書記,是我國早期涌現的杰出文教工作者之一,他對新聞工作的領導與關注,支撐著《晉綏日報》的創辦及其初期發展,《晉綏日報》和林楓先生一起成長和發展的過程,是整個抗戰時代中國新聞文教事業發展的縮影。
    在晉綏邊區的工作生涯中,林楓對于文教工作尤其是新聞事業,進行不斷的摸索和改進,晉綏根據地的革命事業穩步的發展,報刊負責把工農兵緊密地聯合在一起!稌x綏日報》也栩栩如生的展示了在艱苦斗爭的歲月當中,根據地群眾挺身而出,捍衛家鄉的事跡和經歷。而《晉綏日報》的發起人林楓先生,依靠著在晉綏地區總結出來的新聞文教思想,在之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斷地臻于至善,對于我們當代仍然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晉綏生涯與林楓新聞文教思想的發端
    在林楓的晉綏生涯中,其文教思想隨著環境和形勢的變化而變化。作為晉綏邊區黨的領導人,其而文教思想對《晉綏日報》的新聞輿論工作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他獨特新聞文教思想的開端和發源,離不開晉綏地區日益進步的顯性條件的支持。
林楓發表《抗日民主根據地婦女運動的方向》。
    (一)政治條件
    1937年7月7日,日軍肆意在北平挑起事端,史稱為盧溝橋事變,也標志著中國的抗戰全面爆發。為了捍衛祖國與人民的利益,很多戰士與先進分子,積極的響應號召,加入了抗戰事業。許多抗日根據地開始在全國范圍之內相繼建立,1937年9月份,八路軍開始向晉西北一帶挺進,于1938年12月成功建立起了晉西北抗日根據地。這是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后,八路軍與抗日軍民聯合創辦的第十九個抗日根據地,為我國的抗日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同時也為戰時以及戰后的新聞傳播和文教思想的發展和創建創造了條件。
    林楓原名鄭永孝,1906年9月30日,出生于黑龍江望奎縣。東三省地區是抗戰早期最先遭受日本侵略和戰火肆虐的地方,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林楓,對于生活的感悟與認知要遠遠的超過常人,同時他也更早的認識到,提高中國人的思想水平勢所必行。21歲那年,在中共南開中學黨支部書記范文瀾的介紹下,林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波瀾壯闊的人生帷幕就此拉開。1938年,隨著太原失守,山西地區的戰爭形勢越發嚴峻,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撤銷中共山西省委,組建中共晉西南區黨委,由林楓擔任區黨委書記。因為黨的政策對于抗戰事業的大力支持,作為革命宣傳工作的主要武器,文學和新聞也迎來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勢頭,并且被賦予了充分的自主性。很多的新聞報刊和文學著作,在革命時期爭相涌現,它們或是由當地的市縣級政府成立,或是由民眾自發組織。很多優秀的文教工作者和新聞編輯出版人員在這個時期涌現,大膽的抒發自己的意見和言論,使晉綏地區的文化發展和文教工作處于一個高度繁榮時期。而且當地軍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和目標,那就是宣傳全民抗日,記錄崢嶸歲月。晉綏時期新聞文化事業,慢慢的根植于林楓的腦海中,林楓的新聞文教思想也在逐漸的引導著《晉綏日報》的發展,二者產生了強大的化學反應。
    (二)經濟條件
    新聞文教思想的形成和傳播必須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下進行,晉綏邊區經濟條件的改善和發展,也為林楓的新聞文教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
    抗日戰爭期間,晉綏地區的主要經濟來源是農業,受黃土高原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影響,人們能夠種植的作物十分有限,在種植技術的限制下,每種作物每年只可以一熟。在抗戰期間,軍民的大力支持和號召之下,晉綏地區的農業發展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麻子、棉籽等油料經濟作物開始得到人們的重視,并且帶來了超出以往的經濟效益。
抗戰時期攝于興縣。左起:陳希云、賀龍、周士第、林楓、彭真、關向應。
    新政權成立之后,地方之間普遍實行集體領導制度,各級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聯系不斷的增強,農民的苛捐雜稅被免除,改為征收愛國公糧。當地的百姓們積極的投身于繳納愛國公糧的工作,這也成為了根據地發展于壯大的物質保障。
    農業發展得到了保障和穩定之后,工業和金融貿易等行業也得以順勢而起。晉綏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得到了合理的開發和應運,紡織業和造紙行業也得以充分的發展和利用,這對于新聞文教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依托作用。1940年4月10日,各抗日根據地都接收到了黨中央的指示“每一個大的根據地,都應開辦一個完全的印刷廠,已有印刷的要力求完善與擴充。把每一個印刷廠的建設看的比建設一萬幾萬軍隊還重要。”造紙廠和印刷廠的成立,使得多種形式的雜志、書籍與報刊等讀物可以被印刷出來,在人們的手中傳閱,新聞文教傳播活動的范圍和力度在此期間得到了發展與壯大。正是因為經濟的大力發展,晉綏地區的資金逐漸的充裕,才可以買進傳播工具,構建學堂和通訊社。此外,對于《晉綏日報》與林楓的新聞文教思想發端影響巨大的因素還包括造紙業在晉綏地區的興起。
    經濟發展與新聞文教事業發展緊密結合,相互影響,對《晉綏日報》和林楓新聞文教思想的建立和生產起到了促進和催生的作用,
    (三)文化條件
    文化教育與新聞傳播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新聞傳播是文教事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文化教育的發展,有利于新聞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新聞事業的傳播和擴大,又有效的宣傳了文教事業,所以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林楓在晉綏地區新聞文教思想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文化條件的支持。
    1.教育政策的支撐和改變
    晉綏地區的軍民長期處在一個封閉落后的環境中,導致人民的受教育程度較低,整體的文化教育水平也相對落后。在依照抗日而展開的一系列文化生產建設活動中,由于文化程度低而展現出來的弊端與日俱增。我黨也逐漸的意識到了提高當地人們受教育程度的必要性。
兒童觀摩會全體代表慰問林楓同志
    1942年9月,中共中央晉綏分局建立,關向應為書記,林楓任副書記并代理書記,在晉綏分局統一領導下,根據地軍民繼續貫徹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關于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和根據地軍事建設的指示,在精兵簡政、減租減息和整風、生產等方面都取得顯著成績;主力軍、地方軍和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得到加強。在此之前,共產黨統治的范圍長期處在一種零星分散的局面。統一的管轄和領導,使得晉綏地區的文化建設穩步發展。第一次晉西北教育會議時,曾經提出明確的教育發展方針“健全教育發展機構,加強領導”“整理教育基金,準備義務教育”。正是因為黨中央對于教育方面的重視和引導,才加快了晉綏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
    2.小學校的創辦和增設
    教育機構是文教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晉綏地區長期貧乏的文化環境和條件,使得教育機構出現了不穩定狀態,在激烈的交鋒和戰火的侵襲中,晉綏教育機構和文化建設在風雨飄搖中成長和發展起來。
    抗日戰爭初期,晉綏地區的很多小學校,在日軍的輪番轟炸和侵略之下,被迫倒閉或者終止教學。新政權成立之后,恢復和增設小學校,創辦訓練班,提高人民群眾的平均文化成為了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按照《中共中央關于開展抗日民主地區國民教育》的指示,小學校的恢復和建設事業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旨在達到每一個村起碼必須建有一個初級小學,每一個鄉最少鋪設一個中心或者模范小學。
    隨著接受教育的人口越來越多,在教材和書本的供應方面開始出現困難,再者就是抗戰時期的特殊歲月,舊期的書本顯然已經不合適。所以對于晉綏地區文教工作人員的專業性是一次巨大的考驗,同時文教工作者的需求量也在不斷的上升。把時事環境與教育任務相結合,是林楓在內的文教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對于林楓新聞文教思想的產生也奠定了基礎。
    3.文教統一戰線的形成
    為了能夠使得日益發展的文化教育和文化建設者的物資需求得到平衡,文教工作者的膳食保障和服裝以及文教費用等支出由公家承擔,由此減輕了晉綏地區文教發展的壓力,也吸引了更多的先進文化份子前來工作、從事新聞與文化教育工作。
    黨中央政策的支持,使得晉綏地區成立了很多的社科文組織和團體。1940年3月1日,成立了晉西文聯籌備會,由張稼夫、趙林、杜心源和常芝青等同志共同發起,負責晉西地區的文化建設活動。同年成立了晉西戲劇協會,因為戰爭而被影響的民間曲藝和傳統,開始再次受到黨的重視,走入更多人民的生活當中,不斷地被發揚光大。鄉村中間民革室、民教館的成立,更是讓通俗文化走進了千家萬戶,只要是對文藝工作存有興趣的兵民,都可以參加。這些組織和團體,在黨的方針和政策的領導下,在晉綏這片熱土上創造出了很多優秀的文學以及文藝作品,為后世留下了燦爛的瑰寶。
    抗日根據地的士兵通過文教工作者的力量,將戰爭的信息與情報傳播給民眾,民眾感受到抗戰的熱情和需要,紛紛投身于抗戰事業。文教知識份子的大量到來,帶動了群眾的抗戰熱情和前線的新聞傳播,整個晉綏地區的軍民團結一心,使得文教工作和抗日戰爭實現了高度的統一?箲鹦畔⑼ㄟ^各種各樣的媒介在人們中間傳播,新聞信息在傳播的同時也促進了抗戰事業的發展。這樣的熱情和氛圍,也深深的影響著林楓,戰斗也成為了他新聞文教思想的主要源泉之一。
    二、林楓文教思想對《晉綏日報》新聞文化的影響
    (一)初期階段
    1.《晉綏日報》初步創刊
    在成熟的條件支持之下,晉綏地區的報刊應運而生,《晉綏日報》就是在抗戰時期創建的典型報刊之一,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地域特色!稌x綏日報》于1940年9月18日創刊,創建初期叫做《抗戰日報》,在1946年7月1日改名為《晉綏日報》,后來《晉綏日報》也成為了晉綏地區在戰爭時期創建的報紙中間地位最高也是影響力最大的報紙。
    2.《晉綏日報》初建時期林楓的新聞文教思想
    《抗戰日報》著手創辦和籌建時期,正值晉綏地區最動亂的歲月,當時的日本侵略者突然轉移陣地,集結于華北地區,加大了對晉綏地區的攻擊和侵略,對于抗日根據地實行反復的“掃蕩”,當地的很多村莊、資源和軍民遭到了燒光、搶光和殺光。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根據地的工作者們可謂是身兼數職。他們既是報紙的編輯人員,同時又負責記者職工的工作,必要的時候還是一個奔赴前線的戰士。
    初創時期的《抗戰日報》成為了晉綏地區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思想武器,同時也肩負著指揮生產的責任。當時《抗戰日報》的口號就是“堅持抗戰到底,堅持團結到底,堅持建設晉西北”,所以初期的《抗戰日報》的重點環節就是戰爭和建設,以林楓為首的文教工作者們,在報刊上刊載的文章,也始終貫徹,重點宣傳戰爭和建設兩個方面。
    晉綏地區的革命工作,對于林楓獨特的文教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依托作用。對于在炮火中建立起來的晉綏根據地來說,戰爭是當時的主旋律,因為我軍與日本軍隊在武器裝備上的巨大差距,使得晉綏一帶采取的戰爭主要形式就是依靠著黃河和呂梁山脈的天然屏障,展開靈活的游擊戰。當時的抗日隊伍分散,沒有統一的主心骨,在新聞和文化傳播方面也體現出了極高的自由性,林楓作為一個文教工作者,承擔著宣傳革命和凝聚力量的作用,林楓在1941年10月曾經指出“要在文化運動上開展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反對不民主,反對妥協投降,反對黑暗壓迫,使一切文化人都為抗日而服務。”所以團結與斗爭是林楓早期文教思想中的關鍵詞。
    林楓創建《抗戰日報》的初衷,就是將它作為一個晉綏地區黨的機關報,利用報紙來宣傳和指導的工作,對于有針對性的可以指導實際工作的文章,林楓必須親自審閱加以修改。
臨參議會鄭重選舉正副議長,林楓同志當選議長,劉少白牛蔭冠為副議長。
晉西北臨時參議會駐會議員合影,左三為副議長劉少白、左四為議長林楓。
    (二)成長階段
    1.《晉綏日報》與林楓新聞文教思想出現矛盾  
    林楓在根據地的工作和建設當中,開始逐漸發現一個問題,晉綏地區的建設重點一直放在抗戰方面,并且也開始注重文化教育,做出了整頓學校調整教學目標方面的措施,但是卻始終忽略了文教工作的服務性和文藝性。報刊成立之初雖然是以抗戰為中心,但是說到底這是一份為人民服務的報紙,報紙的本身卻缺乏了愉悅人民身心的文藝和趣味,顯得過于單調和刻板。林楓認為報紙的建設應該以服務人民為根本任務,在一份宣傳抗戰工作的報紙中增添更多的文藝性質,以此來擴大閱讀的群體和讀者的種類,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宣傳革命。同時,報紙中種類和趣味的增添,可以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對于刻板的學校教學來說可以起到輔助作用。林楓主張將新聞與教育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同時始終堅定為人民服務和為革命服務相統一。所以《西北文藝》創刊的時候,引起了林楓的極大重視,并且親自為它題詞。
    其實,林楓本身就是一個文藝愛好者,青年時代,他曾經有過學習文藝的計劃。司馬遷的《史記》是林楓平時最喜歡讀的書之一,他既把它當史書,也當做文藝書來閱讀。林楓曾經說過“從(文學)中吸取一些教訓,增長見識,貫通古今,開闊眼界。文學可以改變人的素質,洗刷俗態”。他深深的知道雅俗共賞的文學對于軍民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
1944年9月,林楓接受中外記者參觀團美國記者愛波斯坦采訪。
    2.《晉綏日報》和林楓新聞文教思想的調整
    1944年12月20日,毛澤東專門對如何發展與引導好《抗戰日報》的工作,做出了重要的指示,這項指示明確了《抗戰日報》的主要奮斗目標是服務大眾和宣傳革命。毛主席特別強調,地方性的報紙必須要為地方的人民和地方的工作服務。
    毛主席指示的提出,使得《晉綏日報》中文章的內容也發生了改變,單調的抗戰文章中開始陸續出現了一些具有娛樂休閑性質的文章,極大的豐富了當地人們的業余生活和精神世界,吸引了更多的人觀看報紙,同時也促進了革命的宣傳工作。
    報紙的版面也發生了調整,《抗戰日報》的第四版改為反映晉綏邊區廣大群眾日常生活的、戰斗的文藝副刊,強調地方性,走群眾路線!犊箲鹑請蟆放c林楓的新聞文教思想也開始出現契合,宗旨和目標也更加的明確,共同為這片土地奉獻熱忱。
    雖然當地的文教工作者身負重任,工作十分的艱辛,但始終堅持“我們的報紙是在根據地出版的報紙,是人民的報紙,要為廣大工農兵群眾服務為首要”。
    (三)成熟階段
    1.整風運動催熟《晉綏日報》和林楓新聞文教思想
    中國共產黨曾經在全黨范圍之內進行過三次整風運動,抗戰地區的整風運動也是全黨整風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晉綏日報》和林楓的新聞文教思想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1942年的整風運動。整風是指整頓三風,也就是“學風”、“文風”和“黨風”。不止是《抗戰日報》,許多地方性的報紙在創辦初期都存在一個重要的誤區,因為地方缺乏辦報的經驗,所以對于城市報紙存在嚴重的模仿痕跡!犊箲鹑請蟆烦闪⒌某踔允菫榱酥甘竞捅O督黨的工作,指導群眾的生產和革命工作,但是在報紙中間卻沒有得到完美的呈現。
    報紙用了大量的筆墨去報道國內和國際間的重大事件,雖然始終在強調面向大眾,卻忽略了群眾的聲音。一味的將目光放在遠處,對于地方工作中出現的弊端和毛病視而不見,黨的政策和方針也不能清晰完整向受眾傳達。在整風運動的影響之下,《抗戰日報》做出了重大的調整和改變,將本地消息的報道增加至兩版,對于地方性的黨的工作和重大事件做了突出的報道,報紙的整體方向開始趨于地方性的報紙,內容也開始逐漸地貼合群眾的工作和生活。語言方面開始摒棄了以往深奧、枯燥的風格,強調文字的通俗性和趣味性。內容豐富、言語尖銳、潑辣、鮮明成為了《抗戰日報》的特點,并且之后的之后不斷的改進中,這些特點也一直被保留下來。
    整風運動對于林楓的新聞文教思想觸動很大,在以后的新聞工作中間,他主動的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認為一張根據地的報紙應該加強它的地方性,密切的聯系根據地的群眾,為根據地的群眾服務,加強對實際工作的指導作用。
    《論武裝動員政策——組織強大的人民武裝自衛隊》林楓同志在晉西人民武裝會議上報告的一段。
    2.《晉綏日報》和林楓新聞文教思想趨于成熟
    在幾次整改和黨的指導中,《晉綏日報》的運行逐漸邁上了正軌,林楓的新聞文教思想也在一次次的實踐和碰撞中間趨于成熟,他認為,報紙要突出地方性、群眾性和組織性,并且不止一次的跟《晉綏日報》的工作人員強調“編輯報紙要講究策略。”在報紙的編輯和內容采寫過程中,要勇敢的揭露矛盾和黑暗,發揮黨報斗爭性的作用。從日本人手中辛苦奪回的土地轉而落到了國民黨和閻錫山的手中,林楓認為,對于這樣的事情,必須要在報紙上面大膽的揭露,讓所有的群眾意識到革命的必要性和戰斗的方向。
    在林楓的引導和群眾的共同努力之下,《晉綏日報》貫徹落實新聞為政治服務的方針,對于黨的政策和方針以及革命的主要事宜進行詳細及時的報道,并且始終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重點突出其社會價值!稌x綏日報》受到了革命根據地群眾的廣泛歡迎,受眾范圍在不斷地擴大,由三日刊不斷地改進,成為間日刊,最后以日刊的方式發行!稌x綏日報》迎來了它最輝煌的時期,成為了一份“敵人害怕,人民歡迎,增強斗志,奪取勝利的精神燈塔”,成為了晉綏革命根據地影響最大的報紙。
    三、晉綏時期林楓文教思想對當代的啟示和意義
    晉綏時期的工作生涯,造就了林楓獨特的新聞文教思想,這些思想轉化為寶貴的財富,在林楓日后的工作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林楓被調任東北之后,在清除日偽殘余、建立革命政權、進行土地改革、發展生產、團結各階層人士、支援全國解放戰爭等各個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領導作用,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乃至于今天,仍然有很大的教育和啟示意義。
    (一)報刊是黨的喉舌和民眾的教科書
    林楓在工作期間,始終奉行著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先,始終做到貫徹落實黨提出的方針和政策,并且將黨的使命通過新聞媒介,更好更快的傳達給民眾。林楓曾經在和妻子郭明秋談話的時候說道“我現在能夠做到這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從學生時代就逐漸磨練出來的。我在1927年入黨,入黨前就經歷過了各種思想斗爭,所以我走共產主義這條路,是有思想基礎的”。“一個共產黨員,在敵人的威脅面前堅持信仰容易,受到同志的委屈和誤傷堅持信仰不容易,被自己的組織錯誤的處理,不公平地對待之后仍然堅持信仰難上加難”但是不論條件多么艱難,對于愛黨愛國的道路和信仰,林楓沒有一刻猶豫過。
    共和國建立之初,林楓、郭明秋與孩子們。前排左起:林雙雙、林耿耿、林梅梅,抱者為兒子林炎志。
    林楓在《抗戰日報》的發行和宣傳工作中間,對于晉綏根據地的群眾起到了教育和鼓勵的作用。報紙是黨的喉舌,《抗戰日報》宣傳了我黨的方針和政策,喚醒了底層人們群眾的抗爭意識,并且為他們的抗戰道路指明了方向。對于抗戰地區,條件嚴重受限的民眾來說,報紙與刊物是他們的教科書,承擔著教學課本的任務?箲饡r期的群眾們,通過報刊來汲取文化知識和時事信息,在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的同時,同時也鼓勵和激發他們為根據地的文化建設貢獻了自己的綿薄之力。
    早期中國的報人和新聞工作者都是政治家兼傳播者,在社會的形勢發展中,逐漸演化為職業性的黨化報人。而無產階級報人則是以無產階級黨報作為其職業的理念,認為報紙是個革命斗爭的利器,是黨組織的喉舌,是“革命政策的和革命工作的宣傳者和組織者”。林楓在晉綏根據地的新聞傳播經驗是十分成功的,始終貫徹黨性原則、實事求是原則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原則。對于當代的新聞工作著來說,這些經驗和思想仍然受用無窮,他在晉綏時期積累的大量寶貴經驗和精神財富,對于新時期的新聞媒介建設也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二)媒介宣傳教育,教育促進傳媒
    林楓雖然出生在一個戰火紛飛的歲月當中,但是相比起同一時段的人們,林楓接受了比較詳實而全面的文化教育,7歲時林楓便進入了自家的私塾讀書,父親搬遷之后,林楓接受了更為高級的教育。先后在望奎第一高等小學校、南開中學等學校讀書。林楓在青年時代便深刻認知到了教育和傳播的重要作用,22歲的林楓在得知日軍在濟南挑釁造成慘案時,就曾積極的組織同校的老師和學生下鄉宣傳抗日,雖沒有明朗的新聞文教思想,但是在潛意識里林楓已經認識到教育和傳媒應該是相互促進并且互相結合的。8年的晉綏生涯中,林楓的新聞文教思想基本構建完備,并將其用以指導晉綏地區的戰斗和文化建設,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人類的文明和思想都呈現出了一種進步的姿態,但是在困境時期顯露和凝結起來的智慧和思想卻一直都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林楓先生多年來一直注重新聞傳媒與文化教育雙重發展,新聞的傳播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活動,通過新聞傳播,人們的生活得以豐富,科學文化知識在閱讀中成長,對于信息的判斷力和接受程度也在無形中上升。
《興縣六區區選大會致敬林楓同志函》
    (三)新聞工作要堅持群眾路線,樹立以人為本的工作導向
    國家的新聞事業從根本上來說是屬于人民的,黨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最高宗旨和最終目的。林楓先生在其工作生涯中,深受毛澤東思想的影響,始終認為辦報紙和發展新聞事業是一個雙向的群眾性的活動。所以在從事新聞工作的時候,要始終面向大眾。報紙和刊物只是新聞傳播活動中的一個載體,群眾才是真正的目標。新聞傳播活動的主要目標是傳播者在進行信息的過濾和篩選之后,選擇合適當的方式和語言,傳播給群眾,讓群眾了解黨的政策和方針以及關乎民生的重大事件和主要情況。
這與現代傳播學中,強調受眾作用的概念不謀而合。雖然當代的傳播媒介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但是堅持群眾路線,秉持著以人為本的受眾觀在今天看來依然未曾改變。只有這樣,信息傳播才能更好的貼合受眾,走進群眾的生活。根據受眾的需求來制定新聞傳播的內容方式,會增添新聞活動的趣味性和豐富性,在受眾看來,才更具有可讀性。
    結束語
    《晉綏日報》的創建于發展離不開林楓文教思想的指導,多年的晉綏生涯也使得林楓的新聞文教思想逐漸的豐滿。在獨特的抗戰背景下萌生的文教思想,鼓勵著更多的軍民和媒體機構,在建設的過程中不斷的向著黨,向著革命看齊。那一段在炮火中間記錄著的光輝歲月,是林楓生命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也是《晉綏日報》的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指導思想。
    林楓在晉綏地區發展起來的獨特思想文化對于現在新聞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鼓勵著更多新聞媒體人乃至每一個你我要始終遵循黨的政策和綱領,走群眾路線,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牢記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
 
    本站編輯:杜瑞

 


欧美h版经典手机在线看

<center id="o8ciq"></center><center id="o8ciq"><s id="o8ciq"></s></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