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o8ciq"></center><center id="o8ciq"><s id="o8ciq"></s></center>

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

《戰地紅花七月開》——興盛篇(一)

發布日期:2019-08-26 11:04    來源:《戰地紅花七月開》    作者:編委會
(一)嶄露鋒芒
咱們的“七月劇”回來了
    1942年早春的一天,晨曦初露,在延安橋兒溝里,人群熙熙攘攘,七月劇團已經學習完畢,要離開延安返回前方了。“魯藝”院長周揚、總支書記宋侃夫,“部藝”校長王震之、政委劉祿長以及兩校的張庚、李煥之、力群、呂驥、阿甲等數十名老師和數百名同學都來送行。七月劇團同志們懷著對兩個母校的熱愛,對老師們的敬仰,對同學們的深情,對親手在橋兒溝建成的窯洞的留戀,依依不舍,眼噙熱淚,與老師、同學們一一握手告別。他們戴著延安發的氈軍帽,身著灰粗布棉軍裝,背著背包和裝滿學習筆記的掛包,帶著各種樂器和道具,有的則扛著步槍,腰掛手榴彈,精神抖擻地踏上歸途。
    再見了!革命圣地延安!
    再見了!寶塔山,延河水,橋兒溝!
    有人說,“陜北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又說:“春風吹破琉璃瓦,卻吹不破鐵鑄英雄漢。”歸途中,風聲不時呼嘯,卷起陣陣黃土和蒿蓬,漫天飛舞。順風時腳輕自跑,逆風時大家只好弓著腰前進。衣襟被大風掀起,吹得透心涼。一宿營,大家都相視而笑,一路上滿臉汗水和黃土,無論男男女女已形似泥塑“神仙”。行軍途中是學唱山西梆子和練音樂的好時機,葉石團長教張加毅、賈松茂、孫成明等人唱秋富生的韻子,郭沫林教郭軍唱電光丑的唱段。他們邊走邊教,教的耐心,學的熱心?讘c華最愛吹笛子,吹得真不錯,他一會兒吹晉南梆子,一會兒又吹眉戶調子,既是自我陶醉,也是催人奮進。上山時他在山頂上吹起樂曲來,更使伙伴們增添幾分爬山的力量。還有的吊嗓子高歌,有的拉、彈、舞弄其它樂器。不知不覺就走了一段又一段的路程。
    從延安返山西興縣,翻山越嶺,路程近八百里,“七月”男女晝行夜宿,好不辛苦。每日行程五六十里,僅吃兩餐小米飯和洋芋,雖缺鹽少油,卻是香噴噴的。每當陽光西斜,大伙兒已饑腸轆轆,愛說愛笑愛打鬧的小同志也不聲不響,有的人已掉隊到后面了。而這時總是有身體強健的同志,如李守宇、張清人等便主動去幫助小同志和女同志,搶背他(她)們的背包,陪伴他(她)們行進。團結友愛的精神,戰勝了征途的疲勞。幾天后,經過甘谷驛、延川、清澗到達陜北重鎮綏德。
    綏德的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它是延安到晉西北革命根據地的通道,而晉西北又是全國各根據地的通道。因此,八路軍一二0師王震將軍率領的三五九旅在此鎮守,保衛邊區中央根據地。王震將軍熱情歡迎七月劇團的到來,并挽留劇團在綏德休息過春節和演出。當地軍民喜歡看山西梆子和眉戶劇,老鄉和部隊從數十里外趕來看戲,劇場里每天人山人海,軍民同樂,熱鬧非常。演員們都分配住在老鄉家里,老大爺、老大娘高興得不得了,一定要他(她)們吃一頓“酸撈飯”才能罷休;那些年青的姑娘們更是纏著女演員不放,贊談不完,羨幕不已。
    劇團在綏德演出休息 數日后又出發,過了無定河直奔米脂城。陜北人常說:“米脂婆姨綏德漢,清澗石扳瓦窯堡炭”。
    前一句可能是因貂蟬出生米脂,呂布出生綏德而得此說法,那是歷史傳說;而后一句卻是名不虛傳有目共睹的現實。劇團先前路過清澗時,只見那里的石板大小厚薄,隨人開采,人們用石板鋪路,石板搭橋,石板鑲墻,石板當瓦,甚至桌、板凳、碾盤、磨盤等都是用石板加工而成。那石板光溜溜,黑油油,亮晶晶的,十分美觀。至于瓦窯堡的炭,那真是產量高,質量好,塊頭大,不用說了,毛主席悼念張思德燒炭犧牲的文章就出于此。路過米脂、佳縣,到達神府縣。神府縣是邊區政府將原神木縣和府谷縣的一部分農村組合而成的,這兩座縣城還由國民黨駐守。神府乃是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后方,醫院、報社、工廠常年住在那里,一遇日寇掃蕩,我黨政群機關便轉移到黃河西岸神府具來。敵人撤走后遷回去。晉西區黨委等領導機關留守處正好在神府縣楊家溝一帶,因此劇團便直奔此地。這一帶是劇團經常來往的地方,非常熟悉,大家看到一草一木,都動感情,是!離別快兩年了,今天又回來了,心情怎么不激動,因此越走越快,忽然有人自編自唱起來:
    “我去過陜甘寧,
    我到過延安城,
    我在橋兒溝魯藝受過訓,
    我是革命文化人。”
    不少同志也隨著唱起來,把全團長途行軍的疲勞完全驅散了。到了楊家溝,晉西區黨委留守處和《抗戰日報》社的全體同志,全部走出窯洞,熱烈鼓掌歡迎劇團回來。鄉親們主動騰出窯洞,留守處又送來了豬肉糧食,慰問他們心中早已想念的“七月劇”。劇團休息三日后又經盤塘過黃河,到達興縣任家灣住下。
    任家灣是興縣蔚汾河畔一個小村子,離黃河僅二、三里,緊挨著晉西區黨委機關的駐地碧村。興縣城鄉被日寇反復掃 蕩燒成一片廢墟,黨政機關被迫住在黃河沿岸大小村子里。3月10日,晉西北文化界在碧村召開了歡迎七月劇團學習歸來的聯歡大會,區文聯文化隊,青干校文化隊都來助興,文聯主任亞馬致歡迎詞,葉石團長匯報了劇團在延安黨校、魯藝、部藝學習的收獲。接著,從11日起,劇團作學習匯報演出,第一天晚上演出話劇《競賽》和眉戶劇《十二把鐮刀》;第二天晚上演出歌劇《治病》和舞蹈歌詠節目;第三天晚上演出山西梆子《打漁殺家》、《反徐州》和《轅門射戟》,觀眾一致認為“七月劇”有了很大的提高。晉西文聯召開了座談會,也一致認為劇團從延安學習后,業務水平大大提高,此次演出節目都很好,尤其是《十二把鐮刀》和《打漁殺家》最精采。
    《十二把鐮刀》是延安民眾劇團劇作家馬健翎的作品,演的是青年鐵匠王二夫婦一夜趕制十二把鐮刀,支持大生產運動的故事。王二對邊區政府和八路軍充滿熱愛,妻子剛來邊區,初學打鐵又有嬌氣,丈夫疼愛她,又鼓勵她要當勞動模范。他倆一邊勞動一邊交談,劇情妙趣橫生。由郭軍演王二,閻文耀男扮女裝演王二媳婦,表演得真實感人。他倆唱的又是眉戶調,鄉土味十足,效果頗佳。
    在《反徐州》中,張翔飾徐達,萬一飾郭光慶,張勃飾榮母。在《打漁殺家》中孔慶華飾肖恩,呂光飾肖桂英,郭軍飾丁郎,他們都是離延安前才在橋兒溝排練的,而且是第一次學演山西梆子歷史劇,卻使行家看了都贊嘆不己,可見他(她)們的刻苦學習精神。
    《轅門射戟》則由焦仁昌和劉云主演,他倆都在娃娃班學過藝,一舉一動更是地道功夫。這些戲都使觀眾一飽眼福。接著到各地巡回演出,晉綏邊區人民親切地稱呼劇團為“七月劇”,互相傳播著一條新聞:“咱們的七月劇回來了。”
 
    資料來源:《戰地紅花七月開》
    本站編輯:杜  瑞

欧美h版经典手机在线看

<center id="o8ciq"></center><center id="o8ciq"><s id="o8ciq"></s></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