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o8ciq"></center><center id="o8ciq"><s id="o8ciq"></s></center>

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難忘晉綏 » 紅色舊址 »

小善村抗戰歷史(四-上)

發布日期:2019-03-01 20:16    來源: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    作者:郭永清
 --賀老總和120師在小善村記事
三、軍愛民 民擁軍(上)
    在反“蠶食”和反“掃蕩”中,民兵密切配合武工隊和正規部隊襲擊敵人。開展地雷爆炸,麻雀戰,聯防作戰,勞武結合,用戰斗保衛生產,發展生產,支援戰爭。
    據村里的老人郭敬曾、郭計云回憶,那時的八路軍戰士紀律嚴明,令行禁止,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餓不搶糧,凍不拆房。所有將士跟老百姓說話很和氣,不允許和老百姓起沖突。不許調戲婦女耍流氓,不許糟蹋糧食和莊稼,一旦發現不管親疏遠近職位高低,根據情節惡劣程度該處分的處分,該軍法處置的也絕不袒護,按條例執行不偏不倚。村里人安安心心跟八路軍相處,知道有八路在心里踏實。八路軍之所以在村里有牢固的革命根基就是依靠鐵的紀律和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贏得了老百姓的強烈擁護和愛戴。
    當時村里老百姓男的積極務農、挖防空洞、支前送公糧、放哨(放消息樹)、送信傳消息,部隊轉移時帶路,打仗時埋地雷、扛彈藥物資、抬擔架運送傷病員,幫助八路軍修筑工事挖戰壕,修繕被鬼子損壞的房屋和其他生活設施。婦女們做軍鞋、紡花織布、給戰士們洗縫衣服、幫忙照顧八路軍官兵年幼的孩子。當時除了6歲以下的孩子和70歲以上的老人,只要能跑動的都積極參軍或參加民兵和兒童團,村民們用自己的微薄力量支援抗戰,真正是自覺自愿全民皆兵、全面抗戰。   
   那時郭各處是兒童團長,帶領兒童站崗放哨。戰士們抽空幫老鄉種地、收秋、打場、挑水、砍柴、修房、修路,救助貧困村民。當時真的是軍愛民,民擁軍的良好氛圍。
    據民兵郭計云回憶,小善村的民兵,由八路軍訓練操齊步法、跳遠、投彈、翻單雙杠、跳木馬、練紅纓槍、鬼頭刀砍殺等技能。曾在蔡家崖檢閱時,受到司令部首長們的表揚。 閻錫山部趙承綬軍長也不得不承認說:“小善民兵操練的比我的部隊還好!”。
    當時為了躲過日本人的掃蕩,八路軍指導老百姓采取空室清野的辦法來應對搶掠。家家戶戶地里埋藏糧食物品,石崖里、山洞里掩藏家禽牲口,從來沒有丟失的事。八路軍來了,老百姓又把糧食拿出來供給部隊,自家節儉度日,極度困難也咬牙挺過。
    郭根云的姨姨在小善村寄住,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生活極度困難。有一天賀老總檢查村里防務時碰見了,看見衣衫襤褸,立即安排人給送去了白布。這樣的事經常發生,老百姓對賀老總敬愛有加。
    郭根云那時才兩三歲,就住在司令部隔壁,他經常光著身子跑進司令部玩耍,司令部警衛員林兒和陳兒把他摟到桌子上,給他臉上用紅黑墨水畫眉畫眼打扮起來,然后給他手里塞個饅頭,笑著吼道:“小鬼去吧!呵呵.....”,郭根云高高興興跑回家里。
    五分區干部培訓會議期間,郭計云在李家灣給部隊做飯。郭計云的老婆王巧兒給林楓書記家帶孩子,當奶媽。王巧兒心靈手巧,勤快利落,林楓夫人特別信任和照應她,經常給她衣服和東西。她穿著藍布制服和斜禮帽回到家,看著很精神,村里人羨慕不已。林楓書記臨走時本來要帶郭計云和王巧兒隨部隊去臨汾參加干部培訓。但郭計云留不下家里老小,沒有去成。
    郭果英的媽當年就住在司令部下面的扒圪堎窯里,賀老總的被子破了,警衛員問了一下“誰會縫補被子”,果英媽欣喜地回答“你進去把被子抱過來吧,我給縫。”果英媽在油燈底下細細地一針一線把被子縫好。
 
本文作者:小善村村民郭支厚 郭建業
本站編輯:林子

欧美h版经典手机在线看

<center id="o8ciq"></center><center id="o8ciq"><s id="o8ciq"></s></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