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臘八節的思念(01月24日)
- 新年新風新氣象(01月12日)
- 晉綏抗日老前輩牛文夫人曉民為烈士陵園捐樹(01月05日)
- 新年賀詞(12月29日)
- 賀曉明大姐向一二〇師學校贈送3D《中國地圖》(12月28日)
- 歲末迎來晉南的客人(12月26日)
- 120師老戰士后代來訪(12月15日)
- 共商大計——保護開發利用好紅色資源(12月12日)
- 沉痛悼念晉綏抗日老前輩支桂蘭阿姨(12月12日)
- 百歲導演嚴寄洲與120師學校小劇社(11月27日)
號角聲聲李家梁
發布日期:2016-12-07 19:47 來源: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 作者:賈喜平
“興縣抗戰紀念碑亭”連載(二)
號角聲聲李家梁
賈喜平
1936年3月31日晚,從陜西天臺山下吹起的號角,至今縈繞在晉陜沿黃兩岸。一群頭戴八角帽的陜北漢子在一位面容清瘦、雙目深陷的漢子帶領下。從天臺山下乘舟強渡,先攻克李家梁,又拿下文章廟。擊斃敵連長丁炳青占領羅峪口,又控制黑峪口延黃三十里防線。向南進入臨縣白文鎮與右路紅十五軍會合,拉開晉西作戰的序幕。

李家梁村外的“紅二十八軍東征渡河紀念碑亭”

剛竣工的碑亭全景
這位深目高鼻,梳著背頭,英俊灑脫,三十多歲的中年漢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陜北紅軍創始人劉志丹。“陜北出了個劉志丹,劉志丹是清官,打土豪來分田地,他帶上隊伍上呀橫山,一心為共產……”
這首流傳于晉陜的民歌至今被人們傳唱。
為了紀念紅軍東征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資在黃河東岸的李家梁立碑勒石,垂范后世。

石碑“碑記”
李家梁“紅二十八軍東征渡河紀念碑”矗立在李家梁村沿黃公路的大路邊,棗林掩映,黃河襟帶。屏障天臺山,遙望晉西北。六角高挑,揚我中華氣魄,石碑矗立,彪炳蓋世功勛;饡床咐蠀^恩惠,大興縣又添壯麗景觀。美哉李家梁,壯哉我神州大地。

秋季施工場景一

秋季施工場景二
關于一河之隔的天臺山,我早七八年時去過。有劉志丹紀念館,站在碑亭這里可看見劉志丹紀念館又修起了十幾層高的塔樓,不難想象全民免醫的神木縣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寒風中似乎又回到當年的歲月,陜西自古為秦地,文化積淀深厚,秦人尚武善斗。遠的不說,發生在米脂一帶的明末李自成起義,泥腿子振臂一呼,成為大明王朝的終結者。劉志丹陜北紅軍東征入晉,所向披靡,血灑三交。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秦地多勇武激昂之人。誰曾想李家梁的強渡讓劉志丹這位民族英雄走上了不歸路。打下羅峪口后有好多傷員,但紅軍缺醫少藥,河畔牛大業是有名的醫生,劉志丹想請來給紅軍看病,又怕紅軍走后連累牛先生,只得讓人捆來。說明原委,牛先生深表感動。這樣一位足智多謀的紅軍將領。不幸英年早逝,讓人扼腕嘆息。李家梁碑亭對面的山上至今仍保留白軍雕堡。李家梁人聚會在碑亭的周圍,背后的棗樹零零星星掛著棗子,地里也是。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興縣棗區棗淺傷農,有好多地方不打棗。還有碑亭后黃河灘里走過一撥撥揀玉石的臨縣人,F在好多年輕人出外打工,為什么不能利用當地資源優勢,集采摘、農家樂、休閑避暑、黃河石加工為一體的農家園。當然軟環境己經具備,硬件路、資金及政府的引導也是不可缺少的。

秋季施工場景三
李家梁紅軍東征渡河的號角仿佛還在回響,那是推翻舊勢力的號角,那是讓廣大人民群眾翻身作主的號角。
今天您來李家梁站在碑亭的大碑下,還隱隱地聽到那激昂的、如萬馬奔騰的、振奮人心的號角......
是呵,新的時代我們更需要這樣的號角,因為我們仍然在路上。
本站編輯:姚文君
主辦: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 晉ICP備15001143號-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辦公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廣安路9號院國投財富廣場4號樓313/314 郵編:100073 電話:010-63395639/63395661 郵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