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這么一批《晉綏日報》的傳承人(07月10日)
- 澆開中朝友誼之花(07月09日)
- 有一種記憶叫懷念……(07月08日)
- 有份愛心來自大唐(07月04日)
- 播撒慈善的種子(06月28日)
- 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大力弘揚呂梁精神(06月21日)
- 悼念王軍大哥(06月11日)
- “土窯泥坯”到軍博(05月28日)
- 晉綏情懷和“智慧鄉村”(05月23日)
- 2018年基金會工作回顧(二)(05月14日)
七十八年前日軍制造的上嶺慘案
發布日期:2019-07-11 09:59 來源: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 作者:冷眼觀河津
在河津下化鄉上嶺村堡子灣自然村北有個深水渠,當地人稱萬人坑。1942年農歷正月十七,日軍在此槍殺當地無辜群眾80余人,其中兩人受傷后被救起,有三戶群眾被滅門,制造了慘絕人寰的上嶺慘案。1971年,由于行政區劃劃分,下化鄉由鄉寧縣劃歸河津縣,使這一歷史慘案被塵封。最近,我們在搜集老區村有關資料時,專門采訪了鄉寧縣委黨史研究室有關同志,查閱了中共鄉寧縣委黨史研究室編著的《抗日戰爭時期鄉寧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調研成果》、鄉寧縣政協編輯出版的《鄉寧文史 抗日戰爭史料匯編》等書。根據兩書中的多項記載,我們又組織召開了上嶺村部分83歲以上老人座談會,對這一慘案進行了深入挖掘,初步還原了那段屈辱的歷史,并光之于天下。
1938年2月,河津淪陷后,日軍采取陸空聯合方式,多次進攻禹門口和龍門山,企圖打開西進缺口。黃河是晉陜兩省的分界線,也是一道天然屏障。禹門口是華北與西北聯系的樞紐,是西北的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為抗擊日軍西進,國民黨中央軍重兵在黃河兩岸把守,嚴防日軍偷渡。
1941年8月,日軍從河津上山,進犯并攻占船窩和師家灘兩個渡口,10月18日攻占鄉寧全境,并將這一地區劃為日偽河津縣第四區,建立日偽第四區公所(設鄉寧縣西坡村),同時燒殺搶掠,抓丁拉夫,大量修筑碉堡炮樓,僅上嶺四周就有五座日軍炮樓,分別設在乾澤坡、堡子灣、碗窩、南桑峪、北桑峪的高嶺上。在船窩設立新民小學,推行奴化教育,慘害百姓。在上嶺村設立維持會,負責上嶺、堡子灣、下嶺、西嶺、雙井、乾澤坡、橋子溝、船窩八個自然村的維持工作。
上嶺村地處黃河東岸,是敵我雙方爭奪的重要地區,除駐守河西的中央軍不時過河對日軍進行襲擾外,當地還活躍著兩支武裝力量,一支是共產黨員張發祥領導的抗日游擊隊,一支是國民黨領導的地下便衣隊。他們平日里化裝成農民,偵探情報,戰時很快集結,組織伏擊,有力地打擊了日偽勢力。
當時,駐扎在堡子灣炮樓的是日軍一個小隊,平時有20余人,其中有個翻譯官姓金,運城人。這個金翻譯官仗著日軍撐腰,在當地為非作歹,群眾對此恨之入骨又無可奈何。1941年臘月,金翻譯官去碗窩炮樓辦事,發現該村一賀姓姑娘長的標致,便動了歹意,非要娶其為妻不行。賀家知道金翻譯官的厲害,一面虛與應付,一面托人與地下便衣隊取得聯系,希望便衣隊能為民除害。當時的便衣隊副隊長師明光是黃河邊乾澤坡村人,對金翻譯官早有除掉之意,苦于找不到下手的機會。接到賀家的密報,便衣隊合計后,決定將計就計,利用關系將金翻譯官約到上嶺村維持會喝酒。同時由中央軍一個連秘密過河,深夜襲擊堡子灣炮樓。金翻譯官不知是計,酒飽飯足,準備返回炮樓,便衣隊員從天而降,一舉將其擒獲,連夜拉到乾澤坡師明光家里進行審訊。誰知金翻譯官裝瘋賣傻,死不開口。無奈之下,便衣隊用刺刀將其鎖骨挑開,用鐵絲穿著吊在屋梁,第二天從冰橋過河,將其送到韓城桑樹坪竹園村的中央軍團部,后被中央軍槍斃在駐地旁。當晚,中央軍襲擊堡子灣炮樓,打死打傷日軍七、八人后,連夜入陜。
殺了翻譯官,據點又遭重創,日軍豈能罷休?為了防止日軍報復,便衣隊連夜動員沿河的乾澤坡、橋子溝、船窩三村群眾過河避難。當時正值除夕,鄉親們拖家帶口,拿著備好的年貨,冒險踏上冰河,逃到對面的竹園等村寄居,一直到1945年8月日軍投降后才返回家園。
第二天正是除夕,日軍從鄉寧縣西坡區公所調來三十余人,準備到乾澤坡一帶搜捕便衣隊;顒釉趨瘟荷揭粠У墓伯a黨張發祥部偵知消息,立即組織游擊隊,在日軍必經之路石廟梁村(離上嶺村五里路)一帶設伏。日軍進入包圍圈后,游擊隊員一陣猛打,當場打死日軍一人、打傷偽軍數人。日軍惱羞成怒,從河津縣駐軍調集百余人,攜帶機槍大炮,初一、初二兩日分兵包圍了乾澤坡、上嶺、下嶺、雙井、船窩等村,挨門逐戶搜查便衣隊和游擊隊。日軍發現乾澤坡村內空無一人后,便放火燒了整個村莊,那場大火整整燒了兩天兩夜。在其他幾個村,日軍抓走了村民賀福泰等35人,并將他們帶到堡子灣村外的深渠前,一個個用刺刀捅倒、槍殺,再推入渠內,F知道姓名的有,下化鄉羊馬坡村楊平山一家四口、堡子灣呂紅志父母叔伯五口,雙井村賀中山大伯一家三口;船窩武恩家爺爺一家三口;西嶺賀早來;賀滿鎖;乾澤坡師回志、下嶺村賀福泰等。其中呂紅志的母親杜萍子當時身懷有孕,還有羊馬坡村的賀和子,兩人被日軍刺傷后推入渠內,很快被滾落下來的尸體壓住,未被日軍發現,幸免一死。夜深人靜后,兩人悄悄從死人堆里爬出,被前來尋找的親人救起。此后連續幾個月,日軍在下化一帶瘋狂掃蕩,先后以中央軍便衣的名義抓捕村民四五十人,一并帶到堡子灣深渠邊用機槍掃射,共槍殺當地無辜群眾八十余人。后來,這個坑便被人們叫做死人渠或者萬人坑。
日軍在上嶺村殺人放火,欺壓百姓,犯下了滔天罪行。1941年冬,日軍為了修筑乾澤坡嶺上的炮樓,拆除了村內數百年的梅峰寺,強迫群眾將木料、磚頭等搬運到山頂。這個炮樓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被毀掉,如今遺跡尚存。堡子灣炮樓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平田整地時被村民拆除。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要利用這些日軍侵略時的戰爭遺存,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讓我們的子孫后代永世不忘當年的屈辱,奮發圖強,努力建設強大的祖國。
張發祥簡歷:
張發祥:下化鄉下院村上院自然村人,生于1918年,1936畢業于河津中學,后在本鄉碗窩自然村加入紅槍會(也稱紅學會)。他身材高大,嫉惡如仇,好打抱不平。紅槍會私塾先生是一名地下共產黨員,在他的介紹下,張發祥加入共產黨,走上了革命道路,并被吸收為河津自衛隊隊員。
據山西新軍213旅政治指導員高恩堂回憶,張發祥曾任政衛二支隊五大隊中隊長。政衛二支隊成立于1937年12月,其前身是鄉寧人民武裝自衛隊,由縣犧盟會組建并訓練。1938年,犧盟鄉寧中心區以汾城、新絳、襄陵、鄉寧、吉縣、稷山、河津等汾北7縣的抗日自衛隊為基礎,籌建山西政治保衛第二支隊,鄉寧自衛隊和河津自衛隊合編為政衛二支隊第五大隊。五大隊大隊長任達(原鄉寧處自衛隊,紅軍,黨員)、副大隊長宋永昌(河津自衛隊副大隊長,黨員)、指導員高恩堂(1913年生,稷山縣白池村人,1939年6月任213旅政治指導員。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四川綿陽地區軍分區政治委員,1983年7月病逝)。五大隊有三個中隊,每個中隊有70至80人,張發祥由河津自衛隊選派,出任第一中隊隊長。政衛二支隊活動范圍主要在稷山、河津沿山一帶,并有部分隊員支援給大部隊。1939年6月,政衛二支隊改編為山西新軍213旅。
張發祥的中隊主要活動地點在河津下化呂梁山沿山一帶,他們多次偷襲日軍炮樓和游勇散兵。1941年臘月三十,張發祥率部在石廟梁一帶伏擊增援堡子灣炮樓的日軍,擊斃日軍一名,偽軍數名。1945年12月,日軍投降后,張發祥被國民黨河津當局逮捕并殺害,遇害時年僅二十八歲。
師明光簡歷:
師明光,下化鄉上嶺村乾澤坡村人,生于1906年5月8日,在家務農。日本人占領當地后,他跑到陜西,加入了國民黨游擊隊,任便衣隊副隊長,經常帶領游擊隊趁夜過河到東岸偷襲日軍。1941年臘月二十九日,他帶領游擊隊摸到堡子灣,在當地抗日積極分子的配合下,把日軍的金翻譯官抓走,拉到乾澤坡自家的窯洞,嚴刑拷打,想問出碉堡里的情況,但該翻譯官死不開口,最后被拉到韓城桑樹坪后面的竹園村,交給了國民黨中央軍團部,后被槍斃。
以上內容提供者:賀根章(88歲)王智志(90歲) 賀建民(83歲)賀順和(83歲)
本站編輯:杜瑞
主辦: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 晉ICP備15001143號-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辦公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廣安路9號院國投財富廣場4號樓313/314 郵編:100073 電話:010-63395639/63395661 郵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