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臘八節的思念(01月24日)
- 新年新風新氣象(01月12日)
- 晉綏抗日老前輩牛文夫人曉民為烈士陵園捐樹(01月05日)
- 新年賀詞(12月29日)
- 賀曉明大姐向一二〇師學校贈送3D《中國地圖》(12月28日)
- 歲末迎來晉南的客人(12月26日)
- 120師老戰士后代來訪(12月15日)
- 共商大計——保護開發利用好紅色資源(12月12日)
- 沉痛悼念晉綏抗日老前輩支桂蘭阿姨(12月12日)
- 百歲導演嚴寄洲與120師學校小劇社(11月27日)
長征——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
發布日期:2016-12-29 10:11 來源:中紅網—紅色旅游網 作者: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中國工農紅軍班佑烈士紀念碑——邢濟萍攝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苦難的中國內憂外患,社會危機四伏,日寇野蠻侵略,國民黨反動派連續向革命根據地發動大規模“圍剿”。面對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我們黨領導紅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戰勝重重艱難險阻,勝利完成震撼世界的長征。這場人類歷史的空前壯舉,不僅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而且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斗爭的新的偉大進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
長征歷程 氣壯山河
長征,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面對敵人的重重“圍剿”、在極端艱險條件下進行的戰略大轉移。參加長征的主要有四支紅軍隊伍: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1934年10月10日開始實行戰略轉移,10月16日在江西于都河畔集結完畢,從17日開始踏上征途,行程二萬五千里,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陜北吳起鎮。紅二十五軍,1934年11月16日從河南省羅山縣何家沖出發,轉戰近萬里,1935年9月15日到達陜西省延川縣永坪鎮,是長征中最早到達陜北的一支紅軍部隊。紅四方面軍,1935年三四月間離開川陜蘇區,行程一萬余里,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紅二、六軍團(后同紅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1935年11月19日從湖南桑植劉家坪地區出發,行程近兩萬里,1936年10月22日到達將臺堡(今屬寧夏),同紅一方面軍會師。
史沫特萊曾說過:“事實、數字和一路上千山萬水的名稱,都不足以說明紅軍的歷史性意義,它們更不能描繪出幾十萬參加長征的部隊的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以及他們所遭受的苦難。”紅軍在長征中,面對的是窮兇極惡的敵人,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經受的是難以言狀的困苦,缺衣少食,環境險惡,然而即使這樣,這些紅軍將士幾經挫折而不斷奮起,英勇犧牲而前仆后繼,歷盡苦難而淬火成鋼,長征歷程氣壯山河,紅軍事跡可歌可泣。我在這里僅舉兩例。
湘江之戰是關系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一戰。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在慘烈的湘江之戰中,率領全師與數倍于己的敵人殊死激戰四天五夜,付出重大犧牲,他本人也因腹部中彈身負重傷而被俘。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他毫不動搖,拒醫絕食,堅持斗爭。1934年12月18日清早,敵人用擔架將陳樹湘抬往道縣縣城,準備向上司邀功。當行至道縣將軍塘自然村時,陳樹湘乘敵不備,咬緊牙關,忍著巨痛,把手從傷口處伸入腹部,拽出腸子,使盡全力,大叫一聲,絞斷自己的腸子,壯烈犧牲,時年29歲。他用鋼鐵的意志實踐了他“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豪邁誓言,英雄的紅軍也用鮮血繪就了一幅最悲壯的畫卷。
長征途中最艱難的路途就是爬雪山、過草地,班佑河則是過草地的結束地,渡過班佑河就有人煙有糧食了。今年6月,我懷著崇敬心情來到班佑,被眼前的烈士紀念碑深深震撼!這座為紀念紅軍長征過草地在班佑河畔一次犧牲人數最多的數百紅軍烈士而建的紀念碑,呈現的紅軍形象并不像以往那樣高大威武、氣宇昂軒,而是雙目緊閉、相互倚靠而坐,懷中還抱著槍!這里蘊含著怎樣一個故事!時任紅三軍十一團政委、后來的開國上將王平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紅三軍在草地里走了整整七天,終于進到班佑。我們紅十一團過了班佑河,已經走出七十多里,彭德懷軍長對我說,班佑河那邊還有幾百人沒有過來,命令我帶一個營返回去接他們過河。剛過草地再返回幾十里,接應那么多掉隊的人,談何容易。我帶著一個營往回走,大家疲憊的抬不動腿。走到河灘上,我用望遠鏡向對岸觀察,那邊河灘上坐著至少有七八百人。我先帶通訊員和偵查員涉水過去看看情況。一看,哎呀!他們都靜靜地背靠背坐著,一動不動,我逐個查看,全都沒氣了。我默默地看著這悲壯的場面,淚水奪眶而出。多好的同志呀,他們一步一搖地爬出了草地,卻沒能堅持走過班佑河,他帶走的是傷病和饑餓,留下的卻是曙光和勝利。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一個一個把他們放倒,一方面是想讓他們走得舒服些,一方面再仔細地檢查一遍,不能拉下一個還沒有咽氣的同志。最后發現有一個小戰士還有點氣,我讓偵查員把他背上,但過了河他也斷氣了。我們滿含淚水,脫下軍帽,向烈士們默哀、鞠躬告別,然后急忙返回追趕大部隊。”這段回憶作為碑文鐫刻在了墓碑底座上,讀完再仰望這群偎依而坐犧牲在草地上的紅軍戰士群雕,真是讓人肅然起敬,久久不能忘懷。他們沒有犧牲在與敵搏斗的戰場上和槍炮下,在即將跨出草地迎來生機之時,卻被饑餓與嚴寒擊倒,他們的犧牲同樣壯烈,他們的形象猶如豐碑在我們心中高聳矗立。
長征精神 寶貴遺產
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屹立不倒的靈魂。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和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對長征精神做了高度概括,那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80年前的那場偉大遠征,時時處處都體現著精神的力量。
長征是理想信念的宣言書。黨領導的紅軍在長征途中,天上每日有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上有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身著單衣草鞋翻越空氣稀薄的高山雪嶺,彈盡糧絕跋涉渺無人煙的沼澤草地,僅靠每個人的兩只腳,縱橫十幾個省,長驅數萬里,要戰勝兇惡的敵人和險惡的環境,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黨領導的紅軍把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堅信正義事業必勝作為毫不動搖的信念,正是這磐石和鋼鐵一般的信仰,才讓紅軍創造了超越生命的奇跡。長征的勝利向世人宣告,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是我們的政治靈魂和力量源泉。
長征是喚醒民眾的宣傳隊。長征時期,中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境地,面對正義和邪惡兩種力量的交鋒,光明和黑暗兩種前途的抉擇,進步和反動兩種潮流的拼搏,長征用難以置信的壯舉和無可辯駁的事實向民眾宣傳了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光明必將戰勝黑暗,進步必將戰勝反動的真理,喚起民眾千千萬,同心干。長征中,紅軍所到之處真心幫助窮苦人翻身解放,人民也將紅軍視為子弟兵。一位健在老紅軍回憶說:“把人民的利益舉過頭頂,人民就會把你放在心窩!魚水情深金不換,這是我在長征中悟出來的道理。”誰能走進百姓心里,誰就能贏得人民支持,這是顛覆不破的真理。
長征是開創新局面的播種機。長征途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擯棄教條主義,創造性地運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實行了一系列從中國革命具體實際出發的方針政策和軍事戰略,在極其艱險條件下創造了一個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觀,正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創新,才開創了中國革命新局面。長征一路播下的革命種子也不斷生根開花,聚集起了革命洪流,為奪取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
長征不僅是中國人珍貴的歷史遺產,也是全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它被稱之為20世紀人類世界最著名的標志性事件之一,這部超越時空的人類大無畏精神的史詩,已經在各大州成為一種象征,它所體現的勇氣、意志、堅韌、智慧和艱苦奮斗等精神,也成為激勵世界人民戰勝困難、奮勇向前的動力,喚起人們對進步和勝利的渴望。長征精神所給予的啟示,不僅適用于中國,也適用于世界。
新的長征 永在路上
歷史的腳步走到今天,中國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要達到理想的彼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在這條新長征路上,其發展任務之繁重,改革攻堅之艱難,絲毫不亞于當年的萬里長征,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要過,還有許多雄關天險要闖。
走好新的長征路,我們就要像紅軍那樣保持理想信念堅定,不論時代、環境、條件如何變化,都要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英雄氣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風云變幻的國際環境中,在錯綜復雜的改革開放中,在盤根錯節的矛盾困難中,始終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奮斗的激情,不忘初心,統籌全局,協調發展,勇于創新,不斷開創新局面。
走好新的長征路,我們就要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就要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確保全面小康和民族復興目標的最終實現。
走好新的長征路,我們這一代人任重道遠。80年來,在長征精神激勵下所鑄就的豐功偉績,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過輝煌歷程的一部壯麗史詩,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也在追憶長征的艱難歷程中繼往開來。在為實現新目標添磚加瓦的同時,到紅軍走過的地方親身感受長征精神也成為人們的心愿。今年12月,由國家旅游局等組織的“重走長征路”紅色旅游主題活動在長征沿線省市展開,即是傳承和弘揚長征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走好新的長征路的生動實踐。重走長征路,沿著先烈們的足跡追尋紅色歷史,就是要讓長征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涵養偉大的民族精神,讓長征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代代相傳,讓新的一代在新的長征中續寫新的輝煌篇章。
本站編輯:杜瑞
主辦:山西省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 晉ICP備15001143號-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辦公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廣安路9號院國投財富廣場4號樓313/314 郵編:100073 電話:010-63395639/63395661 郵箱:sxjs93@163.com